首页 >> 每周能源新闻

“两会”碳中和成为热议焦点,能源科技创新将迎来新机遇

   

 

(图片来源:新华网)

3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能源转型的历史契机:“两会”碳中和成为热议焦点

2021年全国“两会”,碳中和成为热议焦点。去年,我国对外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目前全国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纷纷响应,不仅给出了时间表,还抛出了行动方案。在今年两会期间,能源电力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碳中和问题建言献策,并在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纳、建设非化石能源友好型电力系统和发展储能产业等方面提出建议。

能源转型的历史契机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我国在20209月对外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代表了人类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意味着生产方式、能源系统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其中,能源转型要求全球要完成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转变。

202012月,我国进一步宣布减排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0GW以上。

业内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在7090GW,风电年均新增装机需保证在50GW。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表示,中国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倍增”阶段,未来40年平均每年风电和光伏新增装机要达到200GW以上。

如今,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即风电、光伏全球竞争优势明显。

过去数年,我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分别保持全球第一,制造装备国产化水平高,产业链齐全。如2019年底,我国光伏产业各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在全球占比保持在69.0%93.7%

不仅如此,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目前基本摆脱补贴,其经济性已经可以与火电竞技。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2%,陆上风电成本下降了39%

“碳中和给光伏和风电带来了发展机会,国内外都有机会,同时还将带动相关材料和器件、设备等领域的发展。”32日,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通过线上公开表示,新能源行业要抓住碳中和机会。很多行业我们都很难预测3~5年的发展,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长达数十年的发展机会,要苦练内功,迎接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

中长期碳减排任务艰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能源电力领域,碳中和目标为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擘画了蓝图,但是中长期碳减排任务艰巨。

国家电网方面表示,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减排任务很重。能源消费达峰后,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电力行业不仅要承接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还要对存量化石能源电源进行清洁替代,必须做出更大的贡献。

位居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核心枢纽,电网企业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身兼重担。两会前夕,国家电网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推动网源协调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着力做好清洁能源并网消纳等。事实上,国家电网只是全国响应碳中和号召的一个典型。目前,全国各地方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都已经意识到时代赋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将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重点工作,调整能源结构是落实工作的方向之一。

今年地方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也是重要的关键词。如浙江省在政府工作中提出,今年启动实施碳达峰行动。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电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机制,落实能源“双控”制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20.8%,煤电装机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

可再生能源制造企业、发电企业,包括上述电网企业都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在光伏行业,隆基股份较早提出并践行的“Solar for Solar”理念,并在云南和马来西亚探索用清洁能源生产清洁能源的“零碳”模式。通威集团全面启动碳中和规划,借助新能源产业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渔光一体”光伏电站所发清洁电力实现碳减排,并提出2023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在风电领域,金风科技在探索碳中和路径上也做出了一些尝试和示范,其亦庄智慧园区获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认证。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带来了在全国推动“百千万”碳中和示范工程的提案,建议构建百个碳中和绿色城市示范地,落地千个绿色园区示范项目,实施万个绿色乡村建设示范工程。

在煤电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当下,国家电投、华能集团、中国大唐、国家能源集团等发电央企也纷纷做出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规划和行动。例如华能集团成立了首家央企碳中和研究所,国家能源集团全面启动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研究和实施路径,均对推动整个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保障可再生能源落地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兑现国际承诺的国家战略,因而如何保障可再生能源由替补走向替代,显得尤为关键。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问题首当其冲。武钢表示,当前我国绿电的市场地位与其战略作用不匹配,并网占比不到10%的风光电量,存在弃风、弃光,不依照《可再生能源法》执行的现象较为严重。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政策;将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政策执行情况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纳入对地方政府、电网公司的考核范围;逐步将煤电机组转变为调峰电源;加快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及其辅助服务市场建设。

走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时代,风电、光伏发电等易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其输出不稳定、不平滑,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这对电网企业而言,如何保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一个重要挑战。

对此,武钢带来了《关于建设非化石能源友好型电力系统的提案》。他建议,一是积极推进非化石能源友好型电力系统的研究和建设,通过“源网荷”的三端智能化升级促进多能互补,制定适应非化石能源高比例接入的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二是发挥电网企业技术和系统优势,携发电企业、各大用户等深度参与系统规划和智能化改造,实现源网荷的全网智能化;三是通过多方柔性互动提升系统运行能效和运营效率。

储能对于解决上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问题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也是改善光伏发电、风电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将储能产业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并大力发展智慧型储能电站。其中,在大规模新能源发电环节,储能系统有利于削峰填谷,使不稳定电力平滑输出。

不过,刘汉元则建议,不强制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配置储能系统,以提高储能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支持发展系统侧集中式储能系统,将抽水蓄能电站、储能基地纳入电力发展规划与统一调度范围,通过招投标等市场化方式确定项目业主;加快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引导鼓励储能以独立辅助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参与市场交易,发展储能市场化商业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温枢刚: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华网北京35日电(记者杨静 索炜)“能源科技创新将迎来新机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说。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新华网联合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企业媒体联盟共同推出《对话新国企 奋进“十四五”》系列融媒体访谈,温枢刚在做客新华网融媒体访谈时表示,新技术革命正加速能源产业结构、商业模式、技术体系和管理机制变革。面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将是能源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推进能源供应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温枢刚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能源发展也将转入全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既是我国能源建设的客观成就和生动写照,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显著趋势和客观要求,必将为我们的产业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

 如何准确把握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温枢刚表示,从未来发展来看,能源行业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市场化、一体化、国际化的“六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与之对应,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将迎来新机遇。国家能源局预测,“十四五”末全国发电装机将达到30亿千瓦左右,“十四五”年均增长4.3-5.2%。综合来看,我国能源电力需求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3060”目标的指引和“倒逼”,非化石能源、绿色发展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

 在温枢刚看来,更加不容忽视的,是能源科技创新将迎来新机遇。他表示,新技术革命正加速能源产业结构、商业模式、技术体系和管理机制变革。新一代新能源、储能、氢能,包括新材料等,可能成为能源科技竞争下一个制高点。

 “进入新发展阶段,能源供应保障不仅要安全高效,而且要清洁低碳,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温枢刚提出,要持续推进从保障供应向增加有效供给转变、从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从而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在能源安全保障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基于这些思考,温枢刚表示,中国华电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深化改革激活力、以高质量党建为保障,按照“5318”发展目标,努力实现发展质量更“高”,经济效益更“优”,创新能力更“强”,市场开拓更“广”,治理效能更“好”和品牌形象更“佳”。

  到2025年,中国华电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力争达到50%,努力实现碳达峰。落实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要求,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实力的持续增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业务收入力争较“十三五”翻一番,努力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就中国华电全面深化改革措施,温枢刚表示,中国华电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特点,制定了《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改革三年行动工作台账》,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各项举措落实落地,确保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确保2021年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

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 推动绿色转型升级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体现了大国担当,也为中国能源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温枢刚表示,中国华电作为中央骨干能源企业,必须准确判断国内外环境变化,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时代国有能源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担当。“首先要坚决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做好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其次是低碳化,‘十四五’期间,中国华电将继续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把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力争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50%,努力实现碳达峰。”

温枢刚表示,目前,中国华电正在抓紧制定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加大力度发展风光电,着力下好“建”“选”“储”三步棋,推动形成建设一批、优选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水电开发,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加快创建世界一流能源企业。

 温枢刚介绍了中国华电接下来的具体举措: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基地式、规模化开发,集中式、分布式应用。二是持续发展水电,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开发,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开发。三是探索开展新兴业务,按照“两个一体化”布局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储能、氢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业务。“这是新要求,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在温枢刚看来,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动绿色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十分紧迫。在可再生能源大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以管理、成本等为主导的内涵型发展将愈加重要。“谁的项目选得优,谁的造价控制好,谁的管理水平高,谁就拥有相对竞争力。”

当好科技创新主力军 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近些年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科技创新被提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高度。温枢刚指出,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的骨干力量和国家队。“我们要责无旁贷地当好技术创新主力军、排头兵。要真正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勇挑重担、敢打头阵。”

 温枢刚介绍,近几年来,中国华电首先加大了科技攻关力度,成立包括8名院士在内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和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大会,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制定重点研发项目计划,十大重点科技项目。在体制机制上,加强公司中央研究院的职能建设,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加大。9家电厂试点建设数字电厂,加快建设数字煤矿,同时主导、参编国际标准,实现了国际标准编制方面零的突破。在“十三五”期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技术奖97项,授权专利近5000项。2020年,中国华电紧盯央企联合攻关项目、补短板项目和国家重点专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攻关再获重大突破,公司在国内率先构筑起覆盖火电、水电、风电、电网的“睿”系列电力自主可控工控产品。“这些方面华电自主可控技术已经成熟,并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

 温枢刚表示,华电下一步将继续整合社会创新要素,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目标将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深化统筹科技布局,加强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争当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二是继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十四五”期间,积极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攻关项目,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同时,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应用,着力锻造“杀手锏”技术,积极承担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制订,包括国际标准的制定。三是加快推进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创新发展。推进企业从单纯的生产商向生产服务、多能服务和生态服务转型。积极培育新业态,打造新的效益增长极。

石油与天然气市场:

国家管网粤东LNG接收站配套外输管道贯通投运:国家管网消息,31日,国家管网集团粤东LNG一期工程配套外输管道互联互通段正式投产运行,标志着粤东LNG接收站正式新增气化外输渠道,粤东地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供气格局进一步完善。粤东LNG接收站配套外输管道全长约115公里,途经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9个区县,年设计输量近53亿立方米,将来自粤东LNG接收站的进口气通过广东省网与西气东输二线、西气东输三线相连,实现“南气北上”。未来,随着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湖北潜江-广东韶关)与西气东输系统联络工程投产,粤东LNG接收站供气将会大幅缓解“两湖”地区保供压力。

中海油在山西发现千亿方大气田:界面新闻228日报道,据中海油消息,山西临兴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1010亿立方米。这是中海油首个陆上千亿方大气田。中海油规划,未来三年内临兴气田将建成年产能33亿立方米、年产量27亿立方米的大气田。

2021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将达9640万桶:中国石化新闻网讯,根据IEA石油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增长540万桶,达到9640万桶,恢复到去年因疫情而损失量的60%左右。尽管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石油需求将从2020年第四季度的低点下降100万桶/日,但更有利的经济前景支撑了下半年需求的增强。

国内成品油价八连涨,加满一箱汽油多花10:界面新闻报道,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自3324时起,国内汽油价格上调260/吨,柴油价格上调250/吨。折合升价,92号汽油价格上调0.2/升,0号柴油价格上调0.21/升。以油箱容量为50升的家用轿车为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多花10元左右。本次调价是国内成品油自2021年以来的四连涨,也是202011月下旬以来的八连涨。

2月国内LNG价格大跌30%:生意社33日讯,据数据监测,228日国内液化天然气均价为2840/吨,较月初下跌32.11%,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6.99%2月行情弱势主要由于需求疲软,供应充足,叠加原料气,成本面支撑力下滑等多利空因素制约,液厂出货承压,价格暴跌。

预计2021年全球油气复合年增长率25.5%:中国石化新闻网讯,据33Business Wire报道,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市场预计将从2020年的46774.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58701.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5.5%。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4250.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

煤炭与电力市场:

三月煤市缓慢复苏,煤价涨幅有限:鄂尔多斯煤炭网分析称,近日重点电厂和沿海八省电厂煤库存均出现小幅下降。从电厂日耗分析,随着需求回暖,拐点已经出现,预计三月份,煤炭市场处于缓慢复苏期,上旬煤价跌幅有限,并很快趋稳,中下旬将小幅上涨;但受电厂和环渤海港口库存高位影响,煤价涨幅有限。

中国与多个周边国家实现电力联网:新华社客户端报道,据国家能源局消息,目前中国已与老挝、俄罗斯、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实现了电力联网。近年来,中国推动与周边国家电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于提高各国的电力安全保障能力,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各国更深层次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太阳能、风电等项目为当地提供了智能清洁的解决方案,也有力促进了当地低碳化发展。

江苏:202113.5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发电量计划全部放开:日前,江苏省发改委发布2021年度全省发电安排指导意见,提出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大发用电计划放开力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3.5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发电量计划全部放开。

十三五广东累计市场交易电量8235.5亿千瓦时:近日,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广东电力市场2020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东统调装机容量1.4亿千瓦,2020年全省发受电量6789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69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2020年,广东电力市场累计市场交易电量2716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广东累计完成市场交易电量8235.5亿千瓦时,累计节约用电成本385.6亿元。截止十三五期末,共有25072家市场主体获得准入资格,参与市场交易21510家,占总数85.79%2020年用户净收益94.4亿元,售电公司净获利24.4亿元。

江西电力省内辅助服务市场正式运行:电网头条报道,31日,江西电力省内辅助服务市场正式运行,标志着江西电力资源开始实施市场化配置。国网江西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自2021121日起组织统调电厂开展省内辅助服务试运行。现阶段参与市场的主体为进入商业运行的省内统调火、水(不含抽蓄)、风、光(不含光伏扶贫和领跑者项目)、热电联产发电企业和以点对网方式向江西送电的三峡、葛洲坝两个省外发电企业。

十三五云南市场化交易电量4466亿千瓦时:昆明日报报道,十三五期间,云南能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以上,2019年能源产业增加值跃居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建立市场交易+分类补偿新机制,电力市场主体已超4.3万户,放开程度居全国第一。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累计4466亿千瓦时。

海南海口:未来五年新建17110千伏变电站:南海网报道,据南方电网海南海口供电局消息,《海口十四五智能配电网规划》已正式出台。据悉,十四五期间,海口电网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7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5座,增容110千伏变电站3座,累计增加容量2717兆瓦。增容35千伏变电站3座,增加容量24.95兆瓦。同时,海口配电网将新建及改造配电变压器1375台,新增容量75.994万千伏安,新建低压线路2425.6km。中压线路典型接线比率达到100%,中压配电网环网率达到100%,线路可转供电率达到100%。《规划》提出,到2025年海口市供电可靠率达99.99%,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低于1小时。

南方电网供电区域基本建成66个城市保底电网:南方电网报34日报道,目前,南方电网公司已基本建成覆盖南方五省区66个城市保底电网,布局保障电源147座,电网综合抗灾能力增强。在应急电源建设方面,南方五省区新增具备黑启动或孤岛运行能力的抗灾保障电源17座,其中,2020年已投产或完成改造7座,装机容量387万千瓦。

柴达木盆地主电网环网全面形成:中新网34日报道,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主电网环网全面形成,柴达木盆地清洁能源输出得到强力支撑。据介绍,随着青海省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电气化铁路(青海境内)供电工程投入运行,青海西部主电网东西两个部分也同时顺利实现合围,全长1739公里的环网线路全面形成。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市场:

百度注册造车公司,拟三年实现量产:第一财经报道,百度的造车公司在32日完成注册,名称为“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20亿元。集度汽车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及相关零部件的技术服务、技术开发;道路机动车辆生产;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销售汽车、汽车零部件等。按照计划,集度汽车需要三年左右实现量产。百度称这是基本的时间线,产品时间表会随着相关进展逐步披露。

山东滨州:暂停全市风电、光伏项目建设、签约: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31日,山东省滨州市发改委下发《关于暂停全市风电、光伏项目建设的紧急通知》,提出从31日起,对所有在建风电、光伏项目下发暂停建设通知书;所有在谈风电、光伏项目,一律停止签约。

2020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24.3%,上升1.0%2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0年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2005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9.5%。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24517万千瓦,增长4.7%;水电装机容量37016万千瓦,增长3.4%;核电装机容量4989万千瓦,增长2.4%;并网风电装机容量28153万千瓦,增长34.6%;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5343万千瓦,增长24.1%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煤炭消费量增长0.6%,原油增长3.3%,天然气增长7.2%,电力增长3.1%。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3%,上升1.0个百分点。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6%。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0%

国网公布2021年第四批可再生能源补贴项目清单,光伏约3.5GW228日,国家电网公布2021年第四批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项目清单。公告显示,此次纳入清单的项目共4682个,核准/备案容量5033.16MW。其中,集中式风电项目4个,核准/备案容量195.5MW;集中式和分布式太阳能发电项目分别为19个、4663个,核准/备案容量分别为527.08MW2971.74MW;集中式生物质发电项目14个,核准/备案容量为317.5MW。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共公布集中式和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补贴项目数量分别为199个、8605个,核准/备案容量分别为9854.75MW8899.12MW

2020年国家电投新能源总装机突破6049万千瓦,居世界第一: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日前,国家电投举行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会上介绍,2020年,国家电投新能源新增装机2186万千瓦,创历史新高。新能源(风、光)总装机突破6049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其中,光伏装机2961万千瓦,3年增长3倍,连续保持世界第一。国家电投宣布“2023年实现国内碳达峰”,是第一家宣布“碳达峰”的央企。

广东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试行)印发:31日,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我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的实施方案(试行)》。《方案》制定了各市场主体承担消纳责任权重的方案。第一类为市场主体(售电企业),分别为电网企业、独立售电公司、增量配电项目公司等,承担与其年售电量相对应的消纳责任权重。第二类为市场主体(电力用户),分别为通过电力市场购电的电力用户(不包括通过售电公司代理购电的电力用户)、拥有自备电厂的企业,承担与其年用电量相对应的消纳责任权重。

消纳责任权重的主要履行方式为购买或自发自用可再生能源电力,补充履行方式为购买其他市场主体超额完成的消纳量,双方自主确定交易或转让价格;或购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绿证对应的可再生能源电量等量记为消纳量。

陕西:205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65GW:近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文件指出,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有序开发建设水电和生物质能,扩大地热能综合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按照风光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开发模式,优化各类电源规模配比,扩大电力外送规模。到2025年,电力总装机超过13600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6500万千瓦。文件指出,推动智能光伏产业发展,加强高效单晶棒材、单晶硅片、高效单晶光伏电池与组件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引进培育逆变器、光伏玻璃等配套产业,形成以光伏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青海成中国首个实现新能源为第一发电电源省份:中新社31日电,2月,青海省内总发电量65.54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23.12亿千瓦时,占比达35.27%,新能源发电量26.27亿千瓦时,占比达40.09%,同比增长43.99%,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成为青海省内第一大发电电源。这让青海成为中国首个实现新能源是第一发电电源的省份。

“十四五”无锡高新区氢燃料电池产业规模达100亿:中国日报报道,32日,江苏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发布现代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无锡高新区将布局三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氢燃料电池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规模将分别达到200亿元、100亿元和50亿元。

沃尔沃汽车计划2030年全面电动化:新华社报道,沃尔沃汽车公司近日宣布,将逐步淘汰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所有内燃机汽车产品,到2030年实现仅出售纯电动汽车的目标,且所有车型将全部在线上销售。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国网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31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十四五”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到2025年,国网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

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开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绿色通道”,确保电网电源同步投产。到2030年,国网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

持续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加快已开工的4163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积极支持煤电灵活性改造,尽可能减少煤电发电量,推动电煤消费尽快达峰。支持调峰气电建设和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

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1.0%:3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其中提到,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168个重点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末三位的依次是安阳、石家庄、太原,排名前三的城市依次是海口、拉萨、舟山。经初步核算,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1.0%,比2015年下降18.8%,完成“十三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的目标。

202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前一年减少20亿吨:新华社电,国际能源署32日发布《全球能源回顾: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前一年减少约20亿吨,下降5.8%,这是二战以来的最大年度降幅。其中,受疫情影响,交通运输部门因使用石油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11亿吨。全球电力行业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3%,绝对值减少4.5亿吨,是有记录以来最大下降。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增加。

生态环境部:确保全国碳市场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生态环境部报道,226日至2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湖北省、上海市调研碳市场建设工作。黄润秋特别叮嘱两省市,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到了最关键阶段,要倒排工期,全面开展对接测试,尽早实现系统运行,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

浙江湖州首创“能源碳效码”:电网头条报道,近日,浙江湖州推出“能源碳效码”,依托电力大数据平台,集成区域、企业生产经营的用电、用气、用煤、用油等能耗数据,转换成碳排放量,结合区域、企业产值,进行精准统计、分析和赋码,精准服务重点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该项工作已在湖州长兴县试点推出。

华电、三峡发首期碳中和绿色债,总规模25亿元:近日,中国三峡集团和华电集团均发行首期“碳中和”绿色债,总规模达25亿元。据三峡小微消息,三峡集团发行的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规模为10亿元,期限3年,募集资金不低于70%将用于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建设,申购达3.54倍,最终票面利率为3.45%。据华电集团消息,该公司发行的碳中和绿色债规模为15亿元,期限2年和3年,票面利率分别为3.35%3.5%,最终认购倍数达到2.86倍和4.03倍。

 

结束语

回顾本周全球能源动态:两会开幕,碳中和成为热议焦点,共34位代表就碳中和发表建议,人大代表温枢刚在访谈中解释能源新机遇。石油与天然气市场:国家管网粤东LNG接收站配套外输管道贯通投运;中海油在山西发现千亿方大气田;国内成品油迎八连涨,2月国内液化石油气价格大跌30%;预计2021年全球油气复合年增长率25.5%。煤炭与电力市场:三月煤市缓慢复苏;中国与多个周边国家实现电力联网;江苏202113.5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发电量计划全部放开;“十三五”广东累计市场交易电量8235.5亿千瓦时;江西电力省内辅助服务市场正式运行;“十三五”云南市场化交易电量4466亿千瓦时;海口未来五年新建17110千伏变电站;南方电网供电区域基本建成66个城市保底电网;柴达木盆地主电网环网全面形成。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市场:百度拟三年实现汽车量产;山东滨州暂停全市风电、光伏项目建设、签约;2020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24.3%,上升1.0%;国网公布2021年第四批可再生能源补贴项目清单;2020年国家电投新能源总装机突破6049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广东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试行)印发;陕西计划205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65GW;青海成中国首个实现新能源为第一发电电源省份;“十四五”无锡高新区氢燃料电池产业规模达100亿;沃尔沃汽车计划2030年全面电动化。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国网31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1.0%202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前一年减少20亿吨;生态环境部确保全国碳市场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浙江湖州首创“能源碳效码”;华电、三峡发首期碳中和绿色债,总规模25亿元。(主要资料来源:南方能源观察、中国财经报、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能源网、中国经济网、中新网、南方电网报、昆明日报、南海网、电网头条、鄂尔多斯市煤炭网、能源界网、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