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周能源新闻

2020年全球天然气需求下降4% 生态环境部牵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受疫情影响,全球能源需求遭遇空前打击,天然气市场需求严重下滑,或导致该行业未来几年增长势头受抑制,进而对未来市场发展造成持久影响。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5年,全球天然气需求预计每年仅增长1.5%,低于此前1.8%的预期。

国际能源署:2020年全球天然气需求下降4%

国际能源署(IEA)在一份新报告中表示,Covid-19危机和北半球异常温和的冬季使全球对天然气的需求处于历史上最大的年度下降趋势。预计2020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将下降4%,即1500亿立方米,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下降幅度的两倍。

根据IEA最新的年度市场报告《Gas 2020》,截至6月初,全球所有主要天然气市场都出现需求下降或增长下滑的趋势。全年,预计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成熟市场将出现降幅最大,占2020年天然气需求总降幅的75%

 “到目前为止,天然气所受到的影响不如石油和煤炭严重,但它还不能幸免于当前的危机。今年创纪录的下降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巨大变化,该行业已经习惯了需求的强劲增长”,国际能源署执行董事Fatih Birol博士说。

全球供过于求正在推动主要天然气指数创下历史新低,而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正在削减支出并推迟投资决策以弥补收入的严重不足。尽管预计2021年会反弹,但IEA报告并不认为会迅速回到危机前的水平。

Fatih Birol博士说:“预计未来两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将逐渐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将迅速恢复正常水平。Covid-19危机将对未来市场发展产生持久影响,抑制增长率并增加不确定性。”

2021年之后,需求的大部分增长发生在新兴的亚洲地区,其中以中国和印度为首,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这两个国家中,工业部门都是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使其高度依赖工业产品的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复苏步伐。到2025年,Covid-19危机的影响将导致750亿立方米的年度需求损失,相当于恢复到2019年水平。

未来供应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美国页岩、中东和俄罗斯的大型常规项目也受到当前油价暴跌以及短期和中期需求趋势不确定性的压力。

液化天然气(LNG)将继续成为国际天然气贸易的主要驱动力。在2018年和2019年对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投资热潮将为北美,非洲和俄罗斯带来更多的出口能力。未来几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放缓可能会导致产能到2025年超过LNG进口,从而暂时限制了LNG市场紧张的风险。

新的生产和基础设施项目可能会在增长趋势明显低于先前预期的情况下上线,从而增强了产能过剩和低价的前景。这为未来的投资蒙上了阴影,从长远来看,这将是确保生产资源更新和全球供应安全所需要的。

生态环境部牵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6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记者梳理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被细化成851项任务。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负责、年内持续推进的任务有两项,一是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二是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

同时,按职责分工,生态环境部年内将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0月底前需出台相关政策的任务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年内持续推进的任务包括:加强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洪涝、火灾、地震等灾害防御,做好气象服务,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石油与天然气市场:

国际油价前景不明朗难乐观:日前,欧佩克+”以视频方式召开部长级会议,就减产协议期限达成新共识。受有关利好消息影响,国际油价出现短暂强劲反弹,但受到沙特上调7月份原油官方销售价格等影响,油价在短暂回升后再次下跌,显示出国际能源市场前景依旧不容乐观。截至9日收盘,美国WTI原油期货收于38.19美元/桶,跌1.36美元,跌幅为3.44%;布伦特原油期货收于40.80美元/桶,跌1.50美元,跌幅为3.55%

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完成首口开发井作业:近日位于南海西部海域的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气田顺利完成首口开发井作业,标志着该气田的开发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此次作业的完成进一步印证了我国自主掌握的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全套技术在实践运用中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对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陵水17-2气田所处海域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澳三大板块交汇处,钻井作业面临地质结构复杂、高温高压、超深水、台风极端天气等诸多挑战。此次完成的首口开发井是一口水平井,作业水深超过1200米,完钻井深接近4200米。

全球油气行业正在剧变,惠誉表示今年或损失1.8万亿美元: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几乎令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油气行业可能是受打击最严重的那个。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在一份新报告中称,冠状病毒大流行及其导致的油价暴跌将使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生产商今年的收入减少多达1.8万亿美元,以美元收入计算,这将是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在我们的收入损失预测中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全球收入损失将达1.8万亿美元,这比受影响程度更大的零售行业还要多6倍。该评级机构称,在全球范围内,COVID-19大流行将使惠誉追踪的各个行业的公司累计损失高达5万亿美元,以美元计算,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收入损失最大,占总收入降幅的40%。该机构补充称:尽管油价已从历史低点反弹,但仍在我们的预期价格范围之内。我们预计,在最初的解封乐观情绪消散后,经济仍将保持低迷。目前尚不清楚石油需求是否能回到大流行前的水平。从航空业遭遇的破坏到日常出行的减少,再到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推动,COVID-19在诸多层面对石油需求造成打击。

中国石油成立国内首个储气库评估中心:为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对储气库业务的技术支撑作用,推动我国储气库业务高质量发展,69日,中国石油在京挂牌成立中国石油储气库评估中心。这标志着储气库业务向专业化建设与管理迈进一步,有助于储气库业务科学、规范、有效、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心依托储气库公司运行,主要职责为组织制定评估中心相关规章制度;编制储气库5年科技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部署、指导、协调储气库库容、井工程、安全性、经济性等评估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储气库人才队伍建设及评估资质认证;开展储气库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与国际接轨。目前,储气库评估中心已完成制度编制13项,项目申报立项10项,标准制定6项,评估体系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煤炭与电力市场:

山西加大力度,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推动煤炭开采方式变革:2020年底前,年产6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退出,全省煤矿数量减少至900座以内,大型煤矿产量占比达到76%以上。山西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上述目标。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从20204月开始至202212月结束,重点分2个专题和11个重点行业领域深入推动实施。《行动计划》提出,建设智能矿山,打造一批能源革命标杆示范矿井。2020年年底全省煤矿淘汰高档普采采煤工艺,2022年年底力争智能综采工作面达到50个以上,建成10座智能煤矿。据了解,目前,山西共有954座生产建设煤矿,规模以上原煤产量达9.71亿吨,先进产能占比大幅提高,已达68%;绿色开采试点有序推进,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效果不断提升。

全球首个柔性直流电网送电在即:1017时许,国家电网±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线路成功经受瞬时短路电流冲击,完成投运前的最后一次大考”——人工接地短路试验。至此,这一全球首个柔性直流电网正式具备送电条件。常规直流因电流为单向流动、只能定位于点到点输电,而不能组网;柔性直流则采用最先进的电压源型换流器(VSC)和全控器件(IGBT),相当于一个完全可控的水泵,使水流的方向、速度和流量变得精准可控。这一柔性、灵活特征使其在电网大规模接入间歇性、波动性可再生能源中得以大显身手。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总投资124.78亿元,新建张北、康保、丰宁和北京4端换流站、666公里线路,总换流容量900万千瓦。预计6月底前投入运行。

煤炭产业链复工复产步调失调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煤炭行业,上游事关能源生产供应,中游关系物流运输,下游连着钢铁、水泥、化工、电厂等基础工业。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的政策背景下,从煤炭行业全产业链复工复产进程中,可以管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中国经济脉动。《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煤炭生产大省山西走访部分煤炭生产企业、物流运输企业了解到,3月以来,山西省的煤炭生产运输行业快速复工复产,呈现产运两旺局面,释放了经济复苏的积极信号。然而,受下游市场恢复较慢等因素影响,煤炭全产业链复苏仍面临库存和价格剧烈波动、进口煤冲击等关键隐患,亟待化解。

青豫特高压青南换流站两条电源通道率先打通:6121824分,±800千伏青豫特高压工程青南换流站750千伏青宁I线、青塔I线带电24小时试运行结束,设备运行正常,标志着青南换流站两条750千伏电源通道率先打通,交流系统调试投运工作首战告捷,为青豫特高压工程整体实现630日双极低端带电调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青南换流站是青豫特高压工程的起点,是目前国内海拔最高、首个与750千伏变电站同期同址合建的特高压换流站,在这条清洁能源外送通道中起着汇集器转换器的作用。750千伏青塔I线、青宁I线是青南换流站第一阶段首次接入的两条输电线路。两条线路的顺利投运,形成了750千伏塔拉变电站-西宁变电站-青南换流站的环路电网,青南换流站接入了持续稳定的两路电源。后期,青南换流站还将陆续接入十余条类似的输电通道,青海省内丰富的风、光、水等清洁能源将通过这些输电通道输送至青南换流站,然后通过站内换流变压器实现交、直流转换并最终将清洁能源打捆外送华北地区。

青豫特高压工程投运后预计每年向华中地区输送电力400亿千瓦时,有力促进青海省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华中地区用电缺口问题,对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和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市场:

新能源汽车再获政策“充电”: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第32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本批次目录包括283款车型,其中含乘用车52款(纯电动乘用车49款,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3款)。这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第30批和第31批名单后,再一次扩大补贴范围。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振,是政策连续加码的主要原因。4月份以来,虽然我国汽车市场整体有所好转,但新能源汽车这个细分市场整体下滑幅度依然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周毅建议,今后两年做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衔接工作,要从前端补贴逐步转到后端补贴,从购置补贴平稳过渡到双积分政策等。还要做好新能源汽车普及和渗透工作,有调控汽车牌照指标的城市,可优先向新能源汽车指标倾斜。此外,解决充电问题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因此,接下来还需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扶持,落实好充电桩等投资建设。

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逐步扩大:英国智库碳追踪机构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全球化石储量在未来50年内可能减少约三分之二,价值从约39万亿美元降至14万亿美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业务正日益变得无利可图。由此呈现出的未来趋势是石油供应过剩和需求下降,可再生能源市场逐步扩大。该研究报告使用了世界银行的计算模型。其中一个假设是世界各国和地区认真执行《巴黎气候协定》,对化石燃料需求年均减少2%。专家分析认为,我们正经历化石燃料衰退期,而且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峰值已经过去了。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今年对初级化石能源的需求将出现显著回落,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全球石油价格大幅震荡,近期市场才有所恢复。今年石油需求可能下降9%,对煤炭和天然气的需求可能分别下降8%5%。但是,研究发现各地区差异很大。今年一季度,欧盟天然气进口增长了8%,以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为主。如果预测被证明是正确的,化石燃料这个庞大的行业未来可能面临财务困难。报告指出,每年大约有5万亿美元投资用于化石基础设施。全球化石供应链价值32万亿美元,包括发电厂、汽车、卡车、飞机和船舶以及钢铁、水泥、石化和铝业等。此外,还有金融市场巨额投资,全球近四分之一的股票和53%的债券投资与化石燃料行业相关联。

新疆推广清洁能源替代 为发展赋能:新疆充分依托能源资源富集优势,实施引领能源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全力推动新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实现能源大区向能源强区转变。推广清洁能源替代,为绿色生活充电;布局智慧能源服务,为智慧新疆擘画;实施综合能源示范,为美丽新疆赋能

国内首个陆地5MW级风电整机智能装备基地主体工程顺利封顶:近日,由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风科技)建设的国内首个陆地5MW级风电整机智能装备基地主体工程顺利封顶,标志着金风科技兴安盟整机装备基地(简称基地)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金风科技兴安盟整机装备基地总占地面积300亩,规划建设国内首个陆地5MW级风电整机、叶片智能制造基地。基于产品的数字化、标准化及模块化设计,基地将运用先进的工装设备与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使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智能化,贴近并及时响应客户需求,让后端供应链前置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协同工作,使产品具备智能制造的基础。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性规划出炉:6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的首个国家层面的综合性规划,《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具体部署了九项重大工程、47项具体任务。《规划》将重大工程重点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根据各区域的自然生态状况、主要生态问题,研究提出了主攻方向。

河南省周口市坚持以绿荫城,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态获得感 周口市先后出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年)》和《森林周口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市林木覆盖率由目前的26%提高到30%以上,10年内完成新造林75万亩,森林抚育90万亩。在中心城区,积极推进森林进城,实施一带四林百园工程;在各县市区,鼓励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推进各具特色的生态品牌建设;在乡村,大力开展四旁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绿化等植绿增绿行动,切实抓好乡村周边、沟渠坑塘绿化;在乡镇和较大的村庄,大力建设游园绿地,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小镇、省级森林乡村创建工作。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惠民富民效应日益显现,全市特色经济林和优质林果、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275个。目前,周口市林地面积2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2%,农田林网控制率93%,通道绿化率99.5%,活立木蓄积量1900万立方米。

臭氧已成为影响夏季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近年来,臭氧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夏季臭氧污染已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拦路虎,与秋冬季PM2.5污染成为挡在我们面前的两座大山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城市的臭氧平均浓度为148微克/立方米;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7%,仅次于占比为45%PM2.5。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臭氧前体物还维持在较高的浓度水平,从而在强日照、高气温、少云量、弱风力、少降雨等不利气象条件下加速光化学反应,造成臭氧浓度超标。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公布:6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发布会。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同口径相比,2017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72%、46%和34%。这次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背景下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全面摸清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底数的一次重大国情调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摸清了全国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包括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2017年底,全国各类污染源数量是358.32万个(不含移动源)。其中,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五省占全国总数的52.94%。本次普查健全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共形成了1800余张数据库表,1.5万余个数据字段,1.5亿多条数据记录。普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将为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大气CO2浓度飙升给人类带来严重挑战:据近日发表在《地质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科学家发现当今大气CO2浓度超过了过去2300万年的最高纪录,且其飙升的速度也前所未有。自从工业化以来,人类不断升级发展需求,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强劲。长期研究表明,从19世纪初开始,CO2浓度急剧上升,这一时间点就在工业革命的前后。目前,CO2被认为是温室效应最强的污染物之一,而CO2浓度升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此次最新研究中,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时间追溯到2300万年前,通过研究古代植物的化石遗骸来研究同位素的含量,从而确定植物生长时的CO2浓度。研究发现,在整个2300万年的时间里,CO2浓度大多在230ppm350ppm左右波动。这远远低于现代水平,同时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CO2浓度从未像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这样,如此剧烈地攀升。研究人员指出,在过去2300万年中,变暖事件都与CO2浓度的上升幅度有关,其中包括发生在1500万到17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以及300万到50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去年5月,夏威夷的莫纳罗阿天文台测量的数据显示,CO2浓度创下了415.26ppm的新高,该浓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如今这项最新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当前人类所面临挑战的严重性。

结束语

回顾本周全球能源动态: 国际油价前景不明朗难乐观;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完成首口开发井作业;全球油气行业正在剧变,惠誉表示今年或损失1.8万亿美元;中国石油成立国内首个储气库评估中心;山西加大力度,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推动煤炭开采方式变革;全球首个柔性直流电网送电在即;煤炭产业链复工复产步调失调;青豫特高压青南换流站两条电源通道率先打通;新能源汽车再获政策“充电”;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逐步扩大;新疆推广清洁能源替代 为发展赋能;国内首个陆地5MW级风电整机智能装备基地主体工程顺利封顶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性规划出炉;河南省周口市坚持以绿荫城,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态获得感;臭氧已成为影响夏季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公布;大气CO2浓度飙升给人类带来严重挑战

主要资料来源:新华网、国际能源网、国际新能源网、国际石油网、国际电力网、中国能源网、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中国能源报)。